一、集团概况
深投控成立于2004年,由原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商贸控股公司、建设控股公司三家资产经营公司合并新设而成,先后经历了国企改制退出、事业单位划转整合、转型创新发展三个阶段,现已发展成为以科技金融、科技园区、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业
目前深圳投控注册资本276.49亿元,资产总额超过7100亿元,年营业收入近2000亿元,年利润总额近260亿元。
图1 2016-2019年营业收入及其增速(单位:亿元)
图2 2016-2019年净利润及其增速(单位:亿元)
图3 2016-2019年总资产及其增速(单位:亿元)
图4 深投控组织架构
深圳投控立足深圳城市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重点打造科技金融、科技园区、科技产业三个产业集群。
图5 三大产业集群
1. 科技金融
深圳投控致力于打造综合型全牌照科技金控集团,依托系统内优质金融资源,推动设立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构建涵盖银行、保险、证券、资管、小微金融等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掌控资金筹措端口,为科技园区、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围绕科技创新,为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分享行业发展红利,储备长远发展后劲。
图6 科技金融
2. 科技园区
深圳投控成功开发运营了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深圳湾创业投资大厦、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深圳市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深投控创智天地大厦六个产业园区,总投资约50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正同步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北区国际交流中心、中国风投总部大厦、城建大厦、创新金融总部基地、深汕科技生态城等项目。
深圳投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整合地产开发、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以及产业投资等系统企业资源,按照经济圈层和产业梯度推进规律,着力打造深圳湾核心圈层,依托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等园区,聚集全球最高端科技创新要素,探索新一代科技园区运营模式与标准,擦亮“深圳湾”品牌四维控股;大力推进“10+X”基石圈层、卫星圈层,带动深圳及周边、珠三角区域转型升级,形成先进的高端制造基地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积极拓展辐射圈层,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内重点区域以及武汉、成都、西安、重庆等重点城市,开发建设大型专业园区,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和外溢发展;前瞻布局海外圈层,在美国硅谷和波士顿、比利时、日本、德国、瑞典、以色列等科技一线国家,设立海外科技创新中心和种子基金,对接导入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图7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3. 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与高端服务产业集群
深圳投控大力支持赛格集团、通产集团、深纺织集团、深投环保公司等所属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引领深圳建总院、水规院、会展中心、人才集团、深投教育、深投文化、体育中心、深圳大剧院、深圳音乐厅等企业,打造在高端服务业领域的竞争优势。
深圳投控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引导、示范、带动作用,创新投资管理机制,构建“本部直接投资+产业集团投资+投资基金投资”三层投资架构,筛选投资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项目,战略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加快推进企业改革和重组整合,推动资产和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打造若干行业龙头企业,形成若干家高科技、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领域的上市公司。
图8 新兴产业布局
公司三大产业集群之间相互支撑、协同联动,通过建设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掌控资金筹措端口,为科技园区、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分享发展红利;通过建设高品质科技园区,汇聚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培育高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为科技金融、科技园区提供资产内容,储备长远发展后劲;通过上市平台推动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将优势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形成以科技金融为“阳光雨露”,以科技园区为“土壤”,以科技产业为“种子、幼苗和树木”的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体,实现上市平台不断有资本注入而做强做大、产业投资不断有资产转化而获得收益、科技园区不断有企业入驻而繁荣发展。
图9 三大产业集群关系图
二、 发展战略
发展愿景: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者、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推动者,成为国际一流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科技金融控股集团。
战略定位:构建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运营三大核心功能,担当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成为创新要素资源聚合的平台。
企业使命:聚合创新要素资源,培育前瞻性、战略性产业,服务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
图10企业使命
深圳投控将实施以转型布增量、以改革调存量“双轮驱动”,推动存量优化、增量优质;搭建科技金控、科技园区、科技产业“三大平台”,利用科技金控平台打通资金端、利用科技园区平台联通资产端、利用科技产业平台对接投融资,推动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三化经营”;构建“高端科技资源导入+科技园区+金融服务+上市平台+产业集群”五位一体的商业模式。
图11 “五位一体”的商业模式
实现路径:
1. 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
进一步深入研判,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变化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用新高度定位“十四五”规划。针对治理能力、国际化水平、品牌影响力等相对薄弱环节,对标国际一流,谋划一批硬举措和硬任务。同时,从服务“双区建设”大局出发,找准功能定位、寻找发展商机。对外做好与深圳市总体规划、国资国企规划等上位规划的对接,对内做好与专题规划、系统企业规划的衔接,确保内外统一、上下联动。
2. 全面提升“四项服务”能力,抓好“双区驱动”战略
落实完善科技金控服务体系,服务深圳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深化科技金控顶层设计,探索建立既符合监管要求、又符合公司实际的科技金控管控体系。
二是支持现有金融企业稳健快速发展,力争将高新投集团和担保集团打造成为服务中小微科技企业的类金融创新服务集团;支持国任保险积极推进有自身特色和亮点的科技保险业务。三是积极拓展增量金融资源,完成深圳 AMC 的设立工作,重点关注银行、金融租赁等其他牌照拓展机会。
四是加强基金群建设,努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稳步推进各子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争取投资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带动作用的项目。
五是大力推进业务协同,探索围绕核心客户开展金融企业之间的业务协同,支持科技园区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六是建立金控风险管理体系,借鉴学习优秀金控集团的成熟经验,研究建立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金融板块风险管理体系。
深入实施 “ 一区多园 ” 战略 , 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园区。一是高质量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开发建设,稳步推进东莞、保定、武汉等异地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以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拓展产业发展“硬空间”。二是精耕细作市内核心园区,持续完善深圳湾科技园区运营标准,加强产业生态主导型项目引进和培育力度,以园区为载体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主阵地的作用。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 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依托科技园区、科技金融优势,加快形成投保贷联动的高效协同机制。加大在新材料、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投资力度。以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为契机,加大重组整合力度,推动资源、资本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引导系统企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争取更大作为。
3. 在国资国企综合改革中率先突破,为公司加快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经营班子市场化选聘、整合重组等重点难点任务,全面完成“双百行动”改革任务。进一步规范公司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健全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授权体制改革。扎实开展卓越董事会建设,提升董事会规范化运作水平,推动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按照“宜混则混、应持才持”原则,稳妥推进商业类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分类推进直属企业经营班子市场化选聘和契约化管理;加快构建以岗位价值为依据,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对专业化、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配置。
4. 全面提高资本运作和投融资能力,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
一是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推动系统优质企业 IPO,探索推进所属上市公司再融资,在新兴产业领域寻求并购竞争力强、具有协同效应的优质上市公司,持续完善产业链,优化资产结构。加快设立市值管理基金,构建上市可流通股权的市值管理机制。
二是增强投资运营能力。对标淡马锡先进的投资经验,进一步优化投资逻辑,完善投资组合,科学选择资产配置和投资标的,完善投资风险管控和投后跟踪评价机制,实现对投资组合的动态、专业、高效管控。
三是提升融资管理水平。科学把控投资节奏和规模,同时充分发挥公司整体信用优势,积极与大型央企和金融机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确保资金管理流动性、安全性及收益性综合平衡。
三、 研发创新
公司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增强企业创新发展新优势。立足自身主营业务,加强科研投入和自主创新,完善科研队伍建设,通过充足的科研资金保障和强大的科研团队支撑,驱动企业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年创新研发资金投入10.8亿元。
截止2019年底,深投控拥有2个院士工作站,5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及博士后工作站,2个市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34个市级以上创新载体 ,3个深圳市国资委“十大创新载体”,2个企业实验室,2个“双创”平台。
四、竞争优势
1. 资产规模大,资信状况好
公司经营状况稳定,盈利水平较高,债务结构合理,财务状况稳健,连续两年获惠誉、标普、穆迪 A+、A 和 A2 的主体信用评级,融资成本保持地方国企最优水平。公司总资产规模 6995亿元,资产负债率保持在 60%以下,本部持有强流动性的货币资金和金融资产,其中包括中国平安、国信证券、国泰君安、南方基金、南山开发等优质企业的股权,具有较大的资本运作和投资腾挪空间。
2. 主业优势突出,发展潜能大
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科技金融、科技园区、科技产业三大板块。科技金融板块集中了深圳市属国资主要的金融和类金融资源;科技园区板块拥有规划设计、投资开发、管理运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科技产业板块拥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环保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公司在开展资本运作、业务板块协同、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 企业知名度大,市场影响力强
公司控股国信证券、高新投集团、担保集团等一批细分行业的领先企业,以及国信证券、深国际、深物业、深房集团、深纺集团、怡亚通、天音控股、英飞拓、通产丽星、湾区发展等 10家上市公司,拥有深圳湾科技园区等一批优质园区项目,深总院、水规院、会展中心、深投环保等企业在全国同类机构排名前列。
4. 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外部环境优良
公司作为深圳市属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已发展成为深圳市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平台和市级科技金融投资控股平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深圳面临“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深圳国资国企正在全面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公司形成对标淡马锡、“双百行动”和区域性综合改革三重叠加优势,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 管理规范有序,市场化程度高
公司以战略管控为导向,构建了前中后台互为支撑的组织架构,强化了投融资、产业培育、资本运营、战略管理、风险管控等“五大总部能力”,并在授权体制、公司治理、选人用人、激励约束、投资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取得突破,充分调动了全系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所属商业类企业基本建立了聘后管理、激励约束以及退出机制,打造了一支适应现代企业治理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领导干部队伍。
五、启示
1、战略明确,路径有效:深投控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打造出了“科技金融、科技园区、科技产业”三大产业集群,探索“科技创新资源导入+科技园区+科技金融+上市公司+科技产业集群”五位一体的商业模式,形成以科技金融为“阳光雨露”,以科技园区为“土壤”,以科技产业为“种子、幼苗和树木”的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体系,为集团加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2、改革管理机制,从“管理”到“治理”:深投控紧紧围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结合,加大授权力度,层层“松绑”,全面提高经营决策效能。从市国资委对公司、公司董事会对经理层、公司对下属企业“三个层面”,在投资、资本运作、产权变动等十几个方面加大授权放权力度,实现了从强化管理向规范治理、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3、市场化经营,激发发展“新活力”:深投控以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为关键,通过“引资本”“引人才”推动“转机制”,全面激发动力活力。深投控下属商业类企业的经营班子基本实现整体市场化聘任。深投控作为控股股东,通过董事会对下属企业经营班子进行选聘、考核,并按照契约化进行管理,贯彻执行董事会的决策部署。深投控本部也建立了市场化的领导班子,我们在市国资委的指导下,对经营班子进行市场化考核、激励、约束。比如,经营班子9名成员在年终考核时,按照三个优、三个良、三个合格的比例进行强制分布,同为副总经理职务,考核合格和优秀的薪酬相差30%。
4、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挖掘“发展潜力”。深投控构建了“前台部门重奖重罚、中后台部门稳定保障”的激励机制,按照业绩导向进行考核激励。下属商业类企业,像国信证券、高新投、担保集团等,对标行业先进建立超额利润机制。深创投对园区类企业建立了以重大项目完成节点为目标的激励约束机制,紧盯动工、基坑、封顶等重要节点,如果提前完成可以获得奖励,若是没有按时完成则相应进行处罚。通过这些激励约束举措,激发了员工动力和企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