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
问:听说您之前的专业是经济学,是一个偏理性的学科,为什么会做亲密关系研究呢?
答:之前一直觉得这个世界是物理世界,是有特定规律规则的世界。比方说经济学有经济学的规律,掌握泛了这些规律,就掌握泛了这个世界。但随着年纪阅历的增长,越来越觉得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不仅仅是这个外在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心理世界,一个情感世界,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世界。后者对我们人生的幸福感、意义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前者。
而这个重要的主题的现状是,市场上有很多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所谓专业人士发表各种看法吸引眼球。因为其泛他学科比如说经济学,是有一定的进入门槛的。而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似乎谁都能说上几句。可是,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学中的错误信息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可能是远远大于其他科学的,因为它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如果你错误地理解了天文学上的黑洞性质,可能不会危害到你的生活,但错误地认识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就会对家庭、对子女产生实实在在的危害。
所以意识到这些之后,我就开始认真地研究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
问: 其实现代的经济学也是越来越注重人的研究了吧?
答:确实是。传统的经济学会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人是经济人,即会趋利避害、做出理性选择的人。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实人并不完全是理性驱动的,人的情感、情绪,人所处的情境都会对人的决策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像2017年的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都是因为对人的这种非理性研究而著名的。
问:很多人谈到男女感情的时候会用“爱”、“爱情”这个词,我发现您一直在用“亲密关系”,这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答:“爱”和“爱情”是古往今来都经常被谈论和歌颂的主题,但对于什么是“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爱是荷尔蒙的冲动,有人认为爱是两个灵魂的碰撞,也有人认为爱是恒久的忍耐和付出,也有人认为我爱你和你无关。也就是说“爱”是一个相对主观的东西。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爱”。
而“亲密关系”这个词是一个有着相对清晰的、大家认可的定义的。
而且“爱”可能是单方面的,可能是稍纵即逝的,而“亲密关系”更能体现出是两个人共同建构的,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
问:您说“亲密关系”是一个有着相对清晰的定义的,能不能给我们具体解释一下呢?
答:通常我们认为亲密关系和普通的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差异: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以及忠诚度。也就是说亲密关系在这六个方面都比普通的泛泛之交程度要深。
还有一个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的三角理论,我认为是非常合适来定义亲密关系的。根据这个理论,亲密关系包含了三个最重要的成分,第一个是亲密,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情感性的需求;第二个是激情,其主要特征是性的唤醒和欲望,是出于本能的一种驱动力;第三个是承诺,指投身于并愿意努力维护这段亲密关系,无论贫穷富有、健康疾病都愿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态度和决心,是一种相对理性的选择。
当然这三个成分会随着一段亲密关系的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不同伴侣的亲密关系也会有不同的三角形大小和形状。这就是亲密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问:根据这个三角理论,我们意识到亲密关系不仅是一个身体上的冲动,还是一个情感上的连接、一个认知上的选择,那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不是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呢?
答:的确是。我们如果分析了亲密关系的三个主要成分,就会知道,想要建立一段真正良好持久的亲密关系,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其中激情可能和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气质有关,男人通常喜欢年轻貌美身材窈窕的女人,女人通常喜欢高大帅气体格健壮的男人,因为这样的外形条件更容易触发激情;亲密可能和一个人的性格、学识才华有关,我们都喜欢和性格温和、善解人意、愿意付出、才华学识和自己相当的人亲近;承诺分为承诺的意愿和承诺的能力:承诺的意愿和一个人责任感、忠诚度、投入度有关,而承诺的能力则和一个人的物质条件、社会地位有关。
我经常说的每个人在婚恋市场上都有自己的价值,这个价值其实就取决于上面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外貌、性格、才华、人品、财富、地位等。
问:那是不是说具备了这些条件,就能拥有一段良好持久的亲密关系了呢?
答:不能这么说。因为首先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事,两个人的匹配度很重要。
上面我说的这些条件的匹配是基础。而且匹配中每个人会给不同的因素不同的权重,比如说男人因为有繁衍的本能,会倾向于选择年轻貌美的女人,因为这样的女人生育价值比较高,也就是说男人在选择的时候会给“外貌”一个比较高的权重;而女人因为有抚育后代的本能,会倾向于选择物质条件比较好的男人,因为这样的男人能给自己的子女提供优越的成长条件,也就是说女人在选择的时候会给“财富”一个比较高的权重。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每个人因为自己条件和成长经历不同,看重的因素会不同。
问:那除了这些基本条件的匹配度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对一段亲密关系产生影响呢?
答: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我举两个例子吧。
第一个是每个人由于童年成长经历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和依恋类型。根据巴塞洛缪的理论,人可以分成四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安心;乐观、好交际
痴迷型:对有损亲密关系的任何威胁都不安和警惕;贪婪、嫉妒
疏离型:自立、漠视亲密关系;冷淡、独立
恐惧型:害怕被遗弃,不信任他人;猜忌、多疑、害羞
两个人的依恋类型会对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二个是两个人的价值观和偏好,如果两个人都觉得人生就是要及时享乐吃好喝好,那么就容易达成共识、统一行动,在一起吃吃喝喝也觉得很幸福;如果两个人都觉得人活着就是要自我实现不断成长,那么两个人就会互相支持、共同成长,在一起也会很和谐。可是如果一个人追求享乐,一个人追求成长,可能就会起冲突。
这只是其中的两个例子。亲密关系因为是动态的,每个在亲密关系中的人也是变化的,所以建立良好持久的亲密关系比我们想象中要艰难,是需要关系中的每个人持续的付出努力的。